电镀镍工艺中,镀层的光亮度是衡量镀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镀层光亮不只提供美观的外观,还能增强镀层的防护能力,因为光亮的表面通常更加光滑,这有助于减少腐蚀媒介的粘附。若电镀镍后的镀层不够亮或出现暗淡、雾面等现象,这可能与电镀光亮剂的使用有直接关系。
光亮剂是添加到电镀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它能够改变镍的沉积过程,从而影响镀层的外观和微观结构。常见的电镀光亮剂包括有机硫化合物、烯类化合物、尼龙类化合物等,它们可以在电镀过程中被嵌入到金属镀层中,影响晶体的生长方式,使镀层形成细小且均匀的晶粒,达到光亮的效果。
电镀镍工艺中镀层不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光亮剂浓度不适宜:如果镀镍光亮剂浓度过低,无法在整个镀层上形成均匀且细小的晶体结构,导致镀层不够亮。反之,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导致过度嵌入,损害镀层光泽。
2. 镀液各成分失衡:除了光亮剂本身的浓度,主盐成分的比例不当,比如硼酸含量低,低于产生光亮镀层的下限了,那么可能造成镀层光亮度下降。
3. 镀液污染:镀液中可能会出现各类有害杂质,诸如锌铁铜等异金属杂质,造成镀层出现针孔、发黑等疵病,光亮度被降低。
4. 光亮剂质量差:不同代次的镀镍光亮剂,镀层性能往往不一样,比格莱镀镍光亮剂镀出来的镍层外观是白亮的。而且它的走位好,要知道覆盖能力也会影响到镀层的光亮度是否均匀,比如有些电镀厂大生产时走位差,那么工件的凹入处镀层会明显发暗,造成色差。走位好就意味着能保持一致的光亮度。
解决电镀镍镀层不亮的问题,首先需要从镀镍光亮剂的选择和使用开始,同时确保整个电镀溶液体系和工艺参数的优化。镀液的定期分析和维护、镀件的彻底前处理、以及控制好电镀条件,是确保获取高亮度镀层的关键。通过综合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提升镀层的光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