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案例


使用镀镍添加剂时,有时会出现镀层起泡,脱落,变色等故障,而在排查故障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进行常规因素的分析,但是往往会忽略了十二烷基硫酸钠这个因素,从而造成分析失误。

梧州的李先生是一家乡镇电镀厂的负责人,近期按客户需求,工件以铜锡合金为底层,只套亮镍即可。在生产中,发现因为镀层起泡而造成的返工率高达60%以上,这样的话就麻烦了,生产无法进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先生在网络上搜到了比格莱科技,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联系了我们的工程师,咨询解决方案。工程师赶赴现场后,从库房存放大量待返工件来看,起泡并不严重,大多数呈现点状小气泡,少数有 3~5个气泡连成片状,且分布无规律,挑破气泡,底部呈黑色球形点状。据李先生介绍,起泡出自亮镍镀层,只有少数是工件出槽时发现,大部分是工件存放到次日包装时出现。

李先生还曾经做过溶液大处理,大处理后有好转,但是,时间不长后故障重现,则说明故障非操作引起,而是来自镀镍溶液。

于是工程师取出 1000 ml 溶液处理后试镀再观察分析。当加入 30%双氧水2 ml 搅拌时,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泡沫层厚度超过100.mm。询问车间工人得知,是因为发现镀层有针孔,便经常补加,认为多加能防止针孔,并且也没有副作用。听到这里,工程师心里就清楚了,是十二烷基硫酸钠过量造成的起泡。

李先生的工件气泡底部呈球状小黑点,显然是含油污的胶束吸附夹杂镀层所致,同时工程师得知,他们在大处理时活性炭用量少,这样的话就没有吸尽含油污的胶束,所以工件上气泡小而少。

气泡之所以大部出现在工件存放期,表明含油污的胶束被吸附在阴极表面,有的来不及脱附,影响此处电沉积,使氢聚集在胶束周围间隙,存放中氢从间歇处向外扩散产生很大压力,致使该处镀层鼓泡。

我在前面的《使用镀镍添加剂时,镀层出现针孔与麻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曾提到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来解决针孔问题,但是过量使用就会造成其他故障,由此可见,适量使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原则。

物无好恶,过者为灾。

找到故障原因之后,工程师便开始教李先生如何解决。 镀镍添加剂Ni-301

过后,李先生咨询工程师,有没有一款比较好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用来降低表面张力,防止镀镍层出现针孔的故障。当然有,我们向他推荐了镀镍湿润剂Ni-382,其主要成分就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加入之后,可防止镀层产生麻点针孔,同时具有增光及扩大电流光亮范围的作用,尤其提高低区的遮盖能力比较明显。搭配我们的镀镍添加剂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如果您对镀镍添加剂等产品有兴趣,欢迎来电咨询,我们可以提供免费样品和详细技术资料。


返回
列表
上一条使用镀镍添加剂时,镀层出现针孔,是什么原因呢?
下一条 使用硬铬添加剂的过程中,铬镀层粗糙,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