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电镀厂在后台向我们咨询,在使用碱铜光亮剂时,为啥铜件表面镀覆镍层结合力差?
前处理工艺不合理,除油液温度过高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他们的铜件电镀工艺流程如下:
去油(含碱性硅酸盐的除油液)→冷水清洗→浸酸→水洗→镀镍。
发现去油槽液温度过高,工件变色,在进入水洗槽前,工件表面带出的去油液已干燥,在铜件表面形成固体碱膜,在后面的环节中不能除去这层固体碱膜,造成镀镍层结合力差。
很多电镀企业,在电镀工艺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忽视高温除油后面的热水洗净工序,去油液中一般会有硅酸钠,工件在热槽液内,蓄热的能量较大,工件一出槽,若黏附污物,表面很快干涸,形成碱膜。
最为严重的是硅酸盐膜,这种杂质不仅难以发现,而且在后工序水洗也很难被清洗掉,如果被带入到浸酸槽中,那么会形成硅胶,就更加难以水洗掉了(我们曾经在现场见过工人们为了除去此类杂质,要用砂纸来磨掉),影响后续镀层的结合力。
如何解决
所以电镀企业客户在使用碱性镀铜光亮剂时,要解决此类异常,一方面要加强对除油液的保养、规范工艺参数和标准作业以外,另一方面,需要在比格莱工程师的指导下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特别强调的是热水洗的温度应比除油液的温度低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