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镀过程中,镀镍液中存在锌杂质会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除锌方法。常见的除锌方法包括电解法、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等,本期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化学沉淀法。
镀镍液中有较多的锌杂质存在时,一般用调高pH值来进行除杂。处理时,可先用碳酸钙(或碳酸钡)提高镀液pH值至5.5左右,再用氢氧化镍提高镀液pH值至6.2,加热至65~70℃,搅拌30~60min,静置4 h后过滤。
右下角的霍尔槽试片是除锌后的效果
这里我多说几句,如果您是采用碳酸钙来提高镀液的pH值,由于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在低温状态时的溶解度大(具体表现为在温度处于0℃时为0.75,在温度处于100℃时为0.15),所以我们需要趁热进行过滤。
如果不这样做,而是等到镀液冷却后再来进行过滤,那么沉淀的硫酸钙会重新溶解。在后续正常生产的过程中,当我们提高槽液温度来进行电镀时,这些溶解的硫酸钙会再次结晶析出,造成镍层出现粗糙故障(类似于针状)。
这招用来除锌杂质效率只有1.56%~4.00%。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千万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对PH值进行调高处理,不然得话,会导致镀层出现“钠脆”的疵病。这也是为什么镀镍液中不能使用廉价的氯化钠,用了也会出现同样的疵病。
不难发现,化学沉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在,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比格莱的镀镍除锌水Ni-395,在生产可以直接加入,相比起化学沉淀法来说,操作比较方便,可以除去镀液中的锌杂质,保证镀层质量。